首页

TS调教

时间:2025-05-29 10:54:09 作者:“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浏览量:59654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多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映射出产业变革新趋势、社会发展新需要。比如,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体现。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根据行业报告数据,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层出不穷的技术应用意味着新需求、新变化,让新职业拥有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劳动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发挥才能、绽放光彩。

  另外,这些新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这将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岗位会被取代或转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业及其从业者也开始享受到其带来的效率红利。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生产、传播、转化、更新过程,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主动适应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朝着这些新职业方向努力。相信这些求职者已经在扩充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还有赖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业也在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通过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机协作,则可以从实践层面缓解当下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中国经济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外国汉学家谈中国“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共促文明互鉴

与此同时,监督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各项事业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监督国家机构是否依宪依法行权履职,监督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不断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备案审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52部作品获第五届中国(沧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颂网络电影盛典推介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以“开放·智能·创造——数字化终身学习的时代命题”为题作主旨报告。贾炜提出,数智时代需要思维、观念和组织的开放,实现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和思路,他分享了智能技术在促进高层次教育公平、人机结合以及教育模式创新中的新变化,并介绍了AI赋能“好奇、好胜、好强”的新观点。

贵州施秉:“炸龙狂欢”闹新春

根据尚纬股份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6.04亿元,同比增加6.39%;净利润3030万元,同比增加59.90%。

水利部:中国水权交易所累计成交11439单 交易水量43.07亿立方米

此外,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也是促进AI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始试水。去年,由西安交通大学与旷视科技共同建设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该实验室由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院士领衔,汇聚了包括旷视基础模型科研团队在内的多位人工智能知名学者。据了解,这个实验室还将围绕空间视觉、高度自动驾驶、自主智能系统、空间作业机器人等需求背后的主要科技问题,从“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技术-架构平台”4个层次布局混合增强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从混合增强智能理论、方法到计算架构、芯片的国际高水平自主可控创新研究平台。

伊朗留学生安德鲁:在非遗研学中用心感受中国文化

福建永定11月15日电 (黄秋萍 张建炜)稻浪金波万里绵,又“稻”一年丰收季。日前,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洪山镇的八千余亩的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微风过处,稻香扑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金色稻浪不时翻滚,美不胜收。线条分明的金黄稻田与青山绿水、美丽村庄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田园画卷。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